新闻中心 


四川“十一五”期间努力推进种子产业发展成就巨大

四川“十一五”期间努力推进种子产业发展成就巨大
 

四川农村日报

    “十一五”期间,四川种业围绕全省农业中心工作,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确保供种安全、质量安全、种植安全和产业安全为目标,从推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着手,不断强化种子管理工作,努力推进种子产业发展,为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良种支撑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

  努力推进体制改革,全省种子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

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,国有种子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体制,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种子产业发展需要。2006年,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[2006]40号和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川办发[2006]239号文件的推动下,全省上下通力协作,扎实工作,2007年6月,我省所有国有种子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脱钩,实现了政(事)企分开。通过积极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,强化了行政管理职能,稳定了种子管理队伍,规范了种子市场秩序,维护了广大农民权益,进一步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。目前,全省共有194个种子管理机构,其中,省级1个、市(州)级20个、县(市、区)级173个,行业人员2244人,专业技术人员占57%,持种子执法证人员占总人数的34%。

  不断完善品种管理制度,良种推广应用速度进一步加快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通过修定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、审定办法、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等品种管理相关制度,制定并完善水稻、玉米、小麦等21个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,积极开展品种展示示范工作,不断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速度。全省常年组织水稻、玉米等九项农作物1000余个品种的区域、生产、引种、预备试验,试验点(次)600多个。五年来,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62个,省审定品种412个;推广主导品种200余个次,水稻、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%以上;连续9次退出有明显缺陷或丰产性等优势丧失品种324个;建立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6个,展示示范水稻、玉米等新品种549个(次),面积5100亩,辐射带动100多万亩。同时,各市县种子管理部门和部分种子企业积极开展品种展示示范工作,大大加快了我省优良品种应用推广速度。

  狠抓良种生产基地建设,种子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积极抓好良种生产能力建设,确保供种安全。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入,积极搞好农作物良繁基地建设。二是强化对杂交水稻、玉米、油菜种子生产基地监管,坚决制止和打击无证生产、经营、套购、串购等违法违规现象。三是积极探索、创新运行模式,试点和推广“种业公司+专业合作社+制种大户”和“大流转+制种大户”等种子基地建设运作模式。目前,全省已建或在建良种繁育基地26个,总投资1.5亿元,全省主要作物种子生产基地近100万亩,其中:杂交水稻制种近40万亩,杂交油菜制种6万亩,杂交玉米制种9万亩,马铃薯种薯生产25万亩,小麦、棉花、大豆等种子生产共20万亩。常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近7000万公斤,省际间调剂量3500万公斤,占全国的50%,出口量1500万公斤,占全国的60%;杂交油菜常年产种420万公斤,调出300万公斤;杂交玉米常年产种2000万公斤,占省内用种量的70%;马铃薯种薯、小麦良种满足省内用种需要。

  坚持种子质量动态监控,种子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省各级种子质检机构,坚持种子质量动态监控,确保农业用种安全。一是每年定期实施大小春种子市场集中检查,不定期地开展市场抽查,接受群众举报,及时处理种子纠纷;二是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质检机构,全省13家种子检验机构通过检验资格考核;三是全省范围内征集审定通过的品种标准样品,正着手构建品种DNA指纹库;四是考核种子企业和种子管理机构检验人员,共计2985人,实行从业资格许可,有效提升从业人员水平;五是坚持种子市场抽检制度,每年组织市场检查,抽样3000多个,样品合格率,水稻种子达到90%以上,玉米种子85%以上,油菜种子90%以上,小麦种子80%以上。五年来,全省没有发生重大种子案件和生产事故。

  不断加快机制创新,种业企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壮大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针对我省种子企业集中度不高,竞争力不强的现状,全省种子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种子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力度,协调有关部门,在项目、信贷和税收上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,引导种子企业实现“三个转变”,即由单一的生产、经营型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变,由规模小而散向强而专转变,由局限省内市场向国内外大市场转变。同时,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,通过市场机制,政策引导,兼并重组一批中小企业,形成我省大型种业集团;鼓励科研部门和种子企业加强合作,优势互补,提升我省种业的核心竞争力,实现我省种子企业快速发展。目前,全省有省部级发证种子企业156家,其中:注册资本在500-1000万的企业132家,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24家,有外贸出口业务企业20家,3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业骨干企业,2-3家实力雄厚的种业企业正谋划力争3年内上市。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尽管我省种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,已初步形成了现代种业体系基础,成为名副其实的种业大省,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、技术创新能力不高、种子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。面对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种业环境,如何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,做大做强民族产业,已经迫在眉睫、刻不容缓。沈仲

>回到頂部

 



       在线客服
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